江苏中宇模型设计有限公司

主营:苏州设备模型设计,苏州展厅模型制作,苏州飞机船舶模型制作

免费店铺在线升级

联系方式

苏州古建模型制作厂家,多种风格,规格齐全

2024-11-23 03:00:01  1906次浏览 次浏览
价 格:面议

中国古代戏楼的建筑特色以及分类

戏楼,又叫戏台,是供演戏使用的建筑。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场地,种类繁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样式、特点、建造规模。原始的演出场所是广场、厅堂、露台,进而有庙宇乐楼、瓦市勾栏、宅第舞台、酒楼茶楼、戏园及近代剧场和众多的流动戏台。

中国的戏楼,是固态的戏剧文化。它们沉默地展示着传统的剧场形态,含蓄地呈现出不同阶段不同种类戏曲的艺术特征,也联系着古往今来东南西北的戏俗。这些古戏楼见证过中国戏曲昔日的繁荣,也目睹过当年古人鲜活的民俗生态。一座座戏楼如同一座座博物馆,记录着中国戏曲数百年来的兴衰沉浮,是往日辉煌演剧活动的凝固华章。

在中国漫长的戏剧发展史上,戏楼起着重要的传播和传承作用。古老的戏楼,显示着中国戏曲的昔日辉煌。而根据地域、气候、文化、物产、民俗、心理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各地的戏楼也呈现出不同的形式。根据功用,戏楼又可分为神庙戏楼、宗祠戏楼、宫廷戏楼、私宅府邸戏楼、会馆戏楼等。

神庙戏楼

几乎世界上所有的艺术形式,都起源于上古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国戏曲也不例外。在中国古代,供奉神灵、纪念先祖、祭祀鬼异有着久远的传统。历朝历代,各地都有国立、官立的宫观神庙以及不可胜数的民间祠庙,所祭祀的对象按照功利原则,因人因地而异,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明清之后,戏楼是神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所谓“无戏楼则庙貌不称,无戏楼则观瞻不雅”,我国曾出现过处处有神庙、有神庙必有戏楼的现象。即使清中叶之后以酒馆戏园、茶楼戏园为代表的专门化、封闭性戏院渐渐兴盛,城市乡村的庙台广场仍占很大比重。

古代神庙戏楼的发展演变基本遵循的脉络是:由高出平地、上无顶盖的露台(主要在宋金时期),到上加顶盖可四面围观的舞厅(宋金时期),再到由四面观—三面观—一面观的舞庭(厅)、乐厅(金元时期),进而发展到明清时期丰富多彩的神庙戏台、戏楼;建筑格局由金元时期的一间,到元末明初出现的三开间以及后来的五开间,到明清时期“双幢竖联式”(前台与后台为两座建筑,前后连为一体)、“三幢并联式”(戏台两侧再建耳房)、“台口前突式”(双幢并联式变体,前台变窄)、山门舞楼等。

宗祠戏楼

宗祠又称祖祠、祠堂。宗祠是同一祖先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群体与地域组织统一构成的宗族,在居室以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的建筑,它是供奉祖先、传递亲情、延续门风、聚会议事的重要场所。而戏楼(戏台)是祠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无(戏)台不祠”的说法。

就戏楼本身而言,宗祠戏楼的演区、藻井、后场、厢房、左右看楼、戏坪与神庙戏楼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神庙戏楼面对的是社稷神,宗祠戏楼面对的是祖宗牌位。南方的宗祠戏楼不同于京城和城市的戏楼,也不同于北方农村的戏楼,有着独特的个性,表现在它联系着宗族的血缘关系与法治地位。

宗祠戏楼多建在宗族领地的祠堂中,一般位于祠堂的门厅内,与享堂、寝堂相对。祭祖之时,打开享堂的隔门,请来戏班在戏台上演一些读书做官、荣祖耀宗、衣锦还乡、惩恶除奸、孝子贤孙的剧目。全族长幼与祖宗同乐,使晚辈们浸润到宗族的荣耀和威严。不仅维系了宗族的血缘关系,宣扬了长幼有序等传统观念,而且侧面教育全族支丁,起到激励与警示的作用。

宗祠是祭祖的神圣场所,无论是宗族总祠还是分祠,宗族一般都会极尽财力物力,用上好的木料、石料等为之。因此,祠堂往往是村落中规模宏阔、装饰华丽的建筑群。所建戏楼也多用材考究、建制别致。

宫廷戏楼

从先秦时起,我国就已经有了宫廷演剧活动,之后各朝都有为统治者提供声色之娱的优伶。戏曲形成之后,听戏、看戏不仅是很多朝代封建帝王平时的宴饮娱乐方式,更是节庆大典的必备演出。

戏曲表演对场地的要求较为随意,因此,在清代之前,宫廷演剧场所一直停留在汉代厅堂庭院式的状态。据考证,元代曾经在宫殿里兴建过一座性的戏台。该台在厚载门前,两侧有飞桥把舞台和厚载门相连接,飞桥上设有栏杆,在舞台上演出的人可以沿飞桥从两侧走上厚载门,具体形制不详。

清代开始,宫廷里兴建了大量的固定性戏台,分别设在紫禁城和北京周围几个行宫里。既有专门性的戏楼、戏殿、戏台,又有随机性的园圃、庭院和亭阁回廊。专门性宫廷戏楼和戏台的建造主要在乾隆时期,到了慈禧、光绪朝又形成一个高峰。清宫戏楼在传统戏楼的基础上形成,来源于民间的神庙戏台,又借鉴了当时城市戏园剧场的构造,而根据皇室演出的需要,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此外,有一些戏楼还受到了欧洲剧场构造的明显影响,如建筑在圆明园里的大戏台,就充分体现了中西建筑风格的结合。

几乎所有的宫廷戏楼都建构精致、各有特色,一般来说可分为三类:一、在建筑规模和形制上接近一般民间的普通戏台,如故宫重华宫漱芳斋庭院戏台。二、有着特殊构造的三层大戏台,如故宫宁寿宫畅音阁戏台、颐和园内德和园戏台。三、小戏台,如永寿宫景祺阁戏台、长春宫怡情书史室内戏台等。

而这些宫廷戏楼,多数已在八国联军侵华和之后战争中被损毁、夷平。少部分保存到今天,使我们能够看到宫廷戏台的实际样式。

私宅府邸戏楼

堂会演剧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种贯穿现象。在戏台还没有正式出现的时候,私宅性质的堂会演剧就已经开始了,而且当戏曲走上正式的舞台之后,堂会演出的传统也没有中断过。

早的堂会演出文献记载是汉代,唐代也有为私人祝寿而进行伶伦演出的记录。明清时期堂会演出成为城乡富家喜爱并借以夸饰的娱乐活动,到清末北京各部官僚唱堂会相互宴请达到极盛。堂会戏的演出一般较为随意,由于戏曲表演的虚拟性和时空自由性,它不需要专门的布景和舞台装置,因而对演出场所没有特别的要求,根据观赏者的条件和要求,安排演出的场面可大可小、可繁可简。它可以是在民家普通的厅堂里或者庭院里,也可以是在衙门、酒楼、饭馆和一切公共场所。当然,为了追求气派和声势,也为了摆设更多桌椅以广泛接纳客人,还有在大门口搭戏台、庭院里扎彩棚作为临时的舞台来演出的。

明中叶以后,戏曲演出越来越受到上流阶层的喜爱。一些豪商巨贾、士大夫等照神庙戏楼和茶园剧场的样式在四家宅邸中建筑堂会戏台或小戏场。但与神庙戏楼和城市戏园相比,私家戏楼由于主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其格局也变化多样,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有的建于门厅室内或庭院府宅之中,有的于园囿池第连成一体,有的则置于船舫中,其大小、高低、形制,千姿百态、变化不拘。大致说来有这么几类:露天庭院式戏台、园亭式戏台、室内戏台、楼轩式戏台、官邸衙门戏台。

会馆戏楼

中国早的会馆出现在京城,是京城的官吏为家乡来京考试的举子和在京候任官员而设的馆舍,后来又出现了行业会馆。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全国一些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的城镇也建起同乡或行业会馆,成为旧时中国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

戏楼是会馆中的重要建筑,是会馆的形象代言。会馆戏楼一般位于一进院的中轴线上,多与山门一体,大多坐南朝北,呈“凸”字形,与两侧厢房、正殿围合成一个相对封闭的观戏院落。一般规模的戏楼分上下两层,底层为大门通道,二层为戏台,大式戏楼、室内戏场除外。多为歇山顶,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戏楼建重檐或多檐顶,内设藻井,雕刻华丽。

由于使用功能的需要、地域文化的交融,众商审美品位的不同,会馆戏楼在艺术风貌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造型风格、装饰趣味、色彩运用。戏楼顶部仪态万千,南北有变、内外有别;楼顶构件与雕刻风格迥异、取材多变;色彩分布或平淡素朴,或五彩缤纷。

随着会馆文化、社会风习的发展,戏楼在会馆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逐渐演化成会馆节庆、仪典的中心。会馆戏楼也从庭院式(甚至是露天式)逐渐发展,开始在庭院式的冠岩上加盖遮风避雨的屋顶,渐次发展到光绪三十三年落成的天津广东会馆中戏楼的样子:在多进四合院单层建筑的空间序列中,戏楼已俨然为一个庞然大物,在占地2333平方米的会馆里,戏楼、观剧场所等建筑面积占整个会馆的三分之二了。

会馆戏楼三面外凸的构造,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功能上,都敢于和当今世界上的剧场相媲美,这一建筑艺术的进步也促进了戏曲艺术的竞争。

戏台不仅仅是戏剧传播的载体,更是用凝固的建筑记录、展示、传承着流动的文化。一座座戏楼如同一座座博物馆,记录着中国戏曲数百年来的兴衰沉浮,是往日辉煌演剧活动的凝固华章,是当年风光占尽的场上人生的无言诉说,也是古代能工巧匠尽展聪明才智的地方。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无评论,沙发等着你!
百业店铺 更多 >

特别提醒:本页面所展现的公司、产品及其它相关信息,均由用户自行发布。
购买相关产品时务必先行确认商家资质、产品质量以及比较产品价格,慎重作出个人的独立判断,谨防欺诈行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