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的强度限制着压射比压的限度;
影响操作的效率;
控制和调节压铸过程的热平衡;
铸件取出时的质量(如变形等);
模具成形表面的质量既影响铸件质量,又影响涂料喷涂周期,更影响取出铸件的难易程度。 [2]
压铸模结构根据作用分类
型腔:外表面直浇道(浇口套);
型芯:内表面内浇口。
导准零件
导柱;导套。
推出机构
推杆(顶针),复位杆,推杆固定板,推板,推板导柱,推板导套。
侧向抽芯机构
凸台,孔穴(侧面),锲紧块,限位弹簧,螺杆。
排溢系统
溢浇槽,排气槽。
支承零件
定模,动模座板,垫块(装配,定位,安装作用)。
有倒拉装置的模具必须装好倒拉杆,顶针顶出后必须退回,否则会损坏模具型腔。
两次开模斜抽芯模具,开模时,后模前半部分必须先弹开,否则会损坏模具型芯。
模具上方及左右有滑块的模具,必须加装适当的弹簧固定。
有滑块型芯、抽芯和结构复杂易卡模之模具生产前应充分预热(模具预热前必须对模腔各部位打油)。
对型芯有方向要求或型腔共用之模具,须确认型芯之正确性。
确认每条冷却水路通畅。
根据模具复杂程度和新旧程度,确定适当的模具预防性维修周期。适当的模具预防性维修周期应当是模具使用中将要出现故障而还没有出现故障的压铸模次。模具使用中已经出现故障,不能继续生产,被迫进行修理,不是被提倡的方法。
根据模具复杂程度、新旧程度和粘模危险程度,确定模块消除应力周期(一般5000~15000模次进行一次)和是否需要进行表面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