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中医有哪些渊源呢
酒(本文指白酒)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不仅浸透着祖先的智慧,而且更具价值的是这种味道独特的中国“饮料”还有一定的治病、养生、保健和防病的作用。那酒是怎样被先贤们发明的呢?酒与中医有哪些渊源呢?
中医理论认为,酒性温热,味甘、辛、苦,归心、肝、胃、肺经,功效舒筋活络,止痛散寒,温通经脉,引行药势,用于风寒湿痹,筋脉痉挛,且有导引其他达病所之功。
酒与医
“医”字的繁体是“醫”,下边有“酉”表示古代盛酒的坛子,这是个象形字。赵荣光先生著作《中华酒文化》中对酒和醫的关系有所详述。书中提到,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和“醫”云:“酒,从水从酉。醫,治病工也……得酒而使。从酉……酒所(yǐ)治病也。”醫字从酉,说明在古代酒和醫有不解之缘。《周礼》中记载:“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醫、酏,入于酒府。”早在几千年前的周朝,以周天子为代表的贵族阶级就把味道醇厚的“醫”来做为日常保健的饮料了。《黄帝内经》中就专门记述了酒的药理与医疗功效,如鸡矢醴,相当于现代的虎骨木瓜酒,把浸入酒内,经过一定时间,或隔汤煎煮、滤去渣,取液服,以风寒湿痹痛。酒是谁发明的呢?就小编了解据《中国文化史概要》介绍,《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典籍记载是夏禹时代司掌造酒的女官员——仪狄发明的酒。而酒的雏形则是“醴”。“醴”是一种糯米经发酵而成的醪糟儿,醪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而上面清亮醇香的汁液,性绵柔,味酸甜,适量饮用还可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在中国古代不管是社稷还是家族,凡是重大的祭祀活动都要有祭酒的仪式,源于此古代的酒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医治百病的神灵之药。这大概是“酒为百药之长”的缘由了吧。
水在酿酒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为什么名酒一般出现在长江、黄河、淮河、渭河、赤水河等流域?这是巧合吗?水在酿酒过程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
水为酒之血
水是酒的主要成分之一,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酒的质量,所谓“水是酒之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贵州飞天茅台53度在白酒生产过程中,除了冷却用水和锅炉用水之外,酿造用水和降度用水对水的要求较高,与进入消费者口中的酒接触也较为密切。
酿造用水中所含的各种成分,均与有益微生物的生长、酶的形成和作用,以及醅或醪的发酵直至成品酒的质量密切相关。水质不良会造成酿酒糟醅的发酵迟钝、曲霉生长迟缓、曲温上升缓慢、酵母菌生长不良等状况,影响呈香物质的形成,还会造成白酒口味上的涩苦,出现异臭、变色、沉淀等现象。
微生物发酵
高度白酒降度过程所用的水叫做降度用水,这个过程在酿酒工艺中成为“加浆”,这也是低度白酒生产的必要过程。因此,降度用水的物理特征必须是无色透明,不能含有太多有机物或铁离子;用口尝应有清爽的感觉,如有咸味、苦味则不宜使用;如有泥臭味、铁腥味、硫化氢味等也不能使用。此外,水的PH值、硬度、氯含量、硝酸盐含量对酿酒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丰富的水源除了为酿酒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庞大的水系也造就了独特的自然环境,由此形成的“微气候”对酿酒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赤水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湿热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为微生物群繁衍生息提供了较佳条件,只要进入茅台镇范围,就由远而近闻到越来越浓厚的酒香,其实这飘忽空中,移步不同的香味,就是肉眼看不到,却能闻得到的微生物精灵。
酒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广泛存在的饮料,其起源和演变充满着神秘和传奇色彩。关于“酒”的字源,可以解读为由三个“水”字和一个“酉”字组成,说明酒是由水酿造而成的,并与当时的“酉”时辰相关联。此外,“酒”的发音选用“jiu”这个音读,就是因为汉字里的“酒”字本身就是以“jiu”音为主要音读而来的。
酒是国人的主要“饮料”之一,我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几乎是以酒会友。但是好喝的白酒数不胜数,怎么选择就成了很多酒友纠结的问题,不要纠结,不管是和朋友,还是和家人一起共饮美酒。
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在中国各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社交活动中,白酒伴随了中国人一生的各个重要时刻,古往今来,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摆脱不了它的诱惑,而且在家庭、商务和宴会等场合中,白酒常常被视为传统的款待饮品。